-
建設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 打造大灣區高水平科技平臺
發布時間: 2019-03-14 點擊次數: 1746次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出臺,其中重點提出要建設科技創新高地。早在2018年,廣東就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聯合相關單位支持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合力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有效服務國家打造灣區的發展戰略。近日,南方新聞網聯合南方雙創匯對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環凱科學家吳清平進行了專訪,深度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科技創新中心。
人物簡介
吳清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科學技術專家,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長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安全監測和控制技術及相關基礎研究。先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9項,取得經鑒定先進水平成果2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中國zhuan利獎2項,廣東省zhuan利金獎1項;2010年獲全國科技工作者,2012年獲何梁何利創新獎。
建設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勢在必行
記者: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在2018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籌建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您能否向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創新中心的戰略意義、建設進展和發展設想?
吳清平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科技創新中心,我們籌劃了比較長的時間,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納入國家戰略之后,我們研究所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微生物是地球上為龐大的物種資源和基因資源,對人口健康、工業制造、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據統計,微生物資源超過1000萬種,占了整個地球生物量的60%;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地處亞熱帶,是微生物的天然寶庫,相比其他地區來說,微生物資源會更加豐富;第三,粵港澳三地都有口岸,人流繁雜,多年來一些重大傳染病、流行病都是從熱帶流入中國。還有些內源性的、輸入性的疾病,如SARS、禽流感、登革熱等都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所以在大灣區建設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科技創新中心不僅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而且對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一個創新平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去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我提交了《關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的建議》,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省政府在答復函中表示將積極聯合相關單位,支持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力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我們去年在省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聯合了港澳和廣深的十幾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分兩次進行研討,確立了建設方案和建設的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科技創新中心主要包括微生物菌種保藏、生物成果孵化等多個平臺的構建。同時在發展規劃中我們也會與港澳兩地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促進灣區內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打造平臺 集聚大灣區科研力量與人才
記者:省微生物研究所與粵港澳三地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在國內和方面有哪些合作計劃?
吳清平: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建設的首要目的就是集聚各方的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港澳因為土地資源緊缺,創新中心的建設對他們來說有很大的難度,而珠三角土地資源豐富,且擁有良好的產業生態,可以作為創新中心建設的中堅力量。依靠我們所前期科研工作的基礎,我們在建一個科學大數據庫,包括全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的大量數據,建成后港澳就可以全面融合到內地來發展,進一步建設二級、三級數據庫,挖掘大量的數據資源,包括新藥開發、生物芯片、新型微生物制劑,我們不是簡單的一個紐帶式的聯合,而是深度融合成為一個大平臺。 接下來,我們會利用好已經成立的中國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內期成員單位包括了46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大型企業。我們還準備打造一個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的創新聯盟,把上在微生物安全健康領域中的主要科研力量和人才匯集到聯盟里。
記者:《規劃綱要》里專門用了一個小節提到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目前省微生物研究所已有哪些重要平臺?今后會怎樣運用這些平臺推進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和前沿學科建設?
吳清平:我們是國內應用微生物領域的科研機構。首先在科技創新方面擁有國家平臺——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服務方面擁有國家發改委的化學品生態環境安全評價中心;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還有國家發改委的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 在菌種保藏方面,我們建立了有zhuan利菌種保藏資質的菌種保藏中心,這是中國的三大zhuan利菌種保藏中心之一。中心也是布達佩斯條約確認的zhuan利生物材料保藏機構,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的菌種資源保藏提供支撐。*目前微生物菌種保藏全部加起來約有290多萬株,我們要建設擁有100萬株菌種保藏量的庫,將占世界目前的30%左右。我們的終目標就是打造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的平臺,吸引*的科研專家到我們的平臺進行科技創新。
多措并舉促進科技成果落地 轉移轉化率超80%
記者: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是所有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環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也著重提到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這方面我們所是否有哪些比較成功的經驗和例子?
吳清平:一個研究所有兩個方面是應該也先要去做的,個就是創新,你要頂天;第二個就要立地,你要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以我們所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 目前我們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有兩個國家發改委的平臺,為我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20多年來我們所的大體會就是讓廣大科技人員能夠參股,讓他們投身到成果轉移轉化里面去。 研發出創新成果后,我們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了三種模式:種是成熟的成果直接向社會轉讓。我們所現在直接聯系的企業超過6000家,涵蓋了國內的大型食品、藥品企業,譬如怡寶、景田、達能、雀巢、康師傅、李錦記等等。第二種是我們把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和技術規范,把我們的創新性的技術變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聯盟標準。只有提升了我們國家的標準層次,中國制造才有競爭力。所以我們現在注重標準的提升,專注于它的技術轉化。第三種是需要熟化的成果,通過我們科技人員與企業共同投資打造轉化平臺,讓成果熟化了以后再轉出去。所以我們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比較充分,至少達到了80%以上。
轉載自:南方雙創匯